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新闻资讯

2025年教育行业中期策略:“三维共振”未来可期,AI-教育助力估值提升

创建时间:2025-06-06 13:51

2025年教育行业中期策略:“三维共振”未来可期,AI+教育助力估值提升 

 

1 “双减”加速供给出清,教育公司证券化受阻

1.1 “双减”政策强势来袭,校外培训供给出清

为了有效减轻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俗称“双减”),促进学生身心健 康发展,国家出台持续的规范政策。2021 年 4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 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将禁止留作业作为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切 实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关 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有效减轻义务 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同月,教育 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 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避免执法不严和机构“伪装”行为。 此后,教育部等多部门又出台了配套政策,如 2021 年 9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坚决 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2021 年 11 月教育部等八部委印 发《关于做好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的通知》等,“双减”政策强势来袭,对校外培训 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双减”政策带来教培行业供给侧出清。(1)行业龙头公司、区域龙头采取主 动收缩战略以应对政策冲击,如好未来、新东方、学大教育、昂立教育、卓越教育等,2021-2022 年线下教学网点快速下降;(2)战略转型,积极拥抱素质教育和 职业教育,从教育政策导向看,国家鼓励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大部分教培机构及 K12 教育公司采取了主动拥抱素质教育,并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发展战略,如昂立 教育、凯文教育等;(3)部分教培公司关闭线下教学网络,全面转向线上,如豆神 教育等;(4)大部分中小教培机构及个别细分龙头采取“退出”战略,造成“消课 难、退费难”等现象,这部分公司基本退出了教培行业。受此影响,教培机构大幅 下降。根据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 2022 年 2 月,原 12.4 万个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 9728 个,压减率为 92.14%;原 263 个线上 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 34 个,压减率为 87.07%。

IMG_256

1.2 民促法修法一波三折,教育公司证券化受阻

2002 年 12 月全国人大审议常委会通过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 促法”),推动了社会力量办学,维护了举办人、民办学校、民办师生的合法权益, 深化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了民办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具有竞 争力的民办教育集团公司,如新东方、好未来、学大教育等。但民办教育有个先天 性缺陷——民非法人,即很多民办教育机构是非营利企业,优质的教育公司无法 国内上市,大多奔赴美国、中国香港等资本市场进行 IPO。因此,民促法修法呼声 渐起。2013 年 6 月、2016 年 11 月和 2018 年 12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促法进 行了三次修订,修订后的民促法允许举办者自主选择设立营利性或者非营利性学 校,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选择营利性;营利性学校举办者可以取得办学收益, 非营利性学校不得取得办学收益,办学结余全部用于办学。民促法修法整体一波三 折,虽然实行了分类管理,并以负面清单形式开放了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准入,但在 实际操作过程中较难实现:(1)义务教育学校不允许选择营利性,对于 K12 学校(以国际学校为主),基本上很难选择营利性;(2)即使符合选择营利性学校基本 要件,但土地、税收、人员等都将成为存量民办学校选择营利性的约束性条件,转 营利性绝非易事;(3)即使符合转营利性的一切条件,民办学校转营利性还受主管 部门审批影响,到目前为止,转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整体较少。

2021 年 9 月修订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下简 称“《实施条例》”)正式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参民、外资办学、境外教材等明 确禁止,与利益关联方交易明确禁止,打击过度资本化和商业化,教育资产证券化 紧急叫停。(1)《实施条例》明确规定集团化办学不得借助名校品牌、资本优势、 资金实力等实施兼并收购、加盟连锁和协议控制等方式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这 一政策的出台基本意味着集团化办学轻资产扩张模式、“傍名校”策略、“资本买买 买”战略等终结,集团化办学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包括办学能力、办学水平、历 史口碑、生源质量、资本实力等。(2)《实施条例》明确规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 实际控制人、校长、等以及与上述组织或者个人之间存在互相控制和影响关系、可 能导致民办学校利益被转移的组织或者个人均属于民办学校的利益关联方,禁止 民办学校与利益关联方的交易,这意味着民办学校的办学结余无法通过关联交易 进行利益输出,资本无法通过办学获得投资回报,关联交易的禁止行为成为压倒资 本的最后一根“稻草”。(3)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外方为实际控制人的社会组织不得 举办、参与举办或者实际控制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并且不得与利益关联方进行交易。(4)“双减”和《实施条例》 颁布后,教育资产证券化受阻。“双减”明确规定学科类培训必须登记为非营利性, 不再新批学科类培训资质,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由备案制改为审批制,学科类培训 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 科类培训机构。《实施条例》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民办不得选择营利性,这意味着这 类民办教育无法资产证券化。整体上,教育资产证券化显著受阻。

IMG_257

1.3 政策支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或成趋势

2014 年 6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 19 号),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到 2020 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 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9 年 2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 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一个教育类型,拥有与普通教育同等重 要的地位,明确提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大幅提高。之后,《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 2022 年)》、《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建设 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 年)》、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关于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计划”的通知》、《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 革的意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支持政策密集出台,职业教育迎来政策最强有力的支持。

当前,新技术和新行业不断涌现,但劳动力市场就业和招工一直存在两难的问 题,职业教育一方面面临着庞大的市场需求,但另一方面也面临着高素质应用型人 才供给不足的问题,产教融合是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 效途径。2023 年 2 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的意见》,要求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 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 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2023 年 4 月,教育部办公厅 发布《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要求 2023 年底前建设 50 家左右, 2024 年底前再建设 50 家左右,到 2025 年共建设 150 家左右的市域产教联合体。 2023 年 6 月,发改委等 8 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 方案(2023-2025 年)》,围绕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 融合发展格局,提出推动形成产教融合头雁效应、夯实职业院校发展基础、建设产 教融合实训基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激励扶持组合举措等 5 方面 19 条 政策措施,对于持续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意义重大。2023 年 7 月,教育部办公 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提出各地要 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联合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 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组建一批产教深度融合、服务高效对接、支撑行业发展的 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1.4 职普融合获政策支持,创新设立职教高考制度

职普融通是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种教育类型之间的相互融通,通过教学 资源共享、培养成果互认、发展路径互通等方式,形成各阶段职教与普教“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的双向奔赴办学新生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学生成长成才 提供多样化路径选择,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2022 年 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 融汇。2024 年 7 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的决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2025 年 3 月《政 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了推进职 普融通,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1)扩大高职单招规模。高职单招是指高等职业院 校单独招生,原主要针对高中毕业生单独招生,后逐渐扩大招生范围,中职(含中 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同等学历的退役军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民工和 新型职业农民等均可报名参加。(2)设立职教高考制度。2019 年 1 月国务院印发 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 能”的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 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起来。(3)设立综合高中。2023 年 8 月教育部、发 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提 出发展综合高中,推进普职融合。综合高中是将普通高中、艺术高中、职业高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资源进行高度整合,充分利用,相互促进的创新型办学模式。综合 高中既开设普高学术课程,又开设中职技能课程,实行学分制教学,由学生自主选 择发展意愿、组合个性化课程,最终可以分别参加普通高考、高职类高考,也可选 择出国留学和就业。

2 中高考+素质教育迎机遇,AI+教育站上风口

2.1 “二胎”放开人口红利再现,中高考迎来“黄金十年”

随着“龙宝”到来和“二胎”政策的放开,2011-2017 年我国迎来了生育小 高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 年我国出生人口约 1973 万人,出生率 14.57‰, 均创下 2000 年以来新高;2011-2017 年年均出生人口 1819 万人,较 2020-2010 年年均出生人口高出 192 万人。出生人口的变化趋势,决定了适龄儿童小学入学 高峰是 2023 年,初中入学高峰是 2028 年,高中入学高峰是 2030 年。普通小学 招生人数从 2014 年的约 1658 万人增加到 2023 年的约 1878 万人,2024 年普 通小学招生人数 1617 万人,在校生 10584 万人,毕业生 1857 万人。初中招生 从 2015 年的约 1411 万人增加到 2024 年的 1849 万人,2024 年初中在校生约 5386 万人,毕业生约 1698 万人;普通高中招生从 2018 年的约 793 万人增加到 2024 年的约 1036 万人,2024 年普通高中在校生约 2922 万人,毕业生约 891 万人。

IMG_258

未来几年,初高中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均将稳步提升,中高考迎来“黄金十 年”。2021-2024 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分别为 1078 万人、1193 万人、1291 万人 和 1342 万人,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预计 2025 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将超过 1400 万人,短短五年时间,高考人数增加了近 350 万人。与此同时,我国高考复 读人数从 2021 年的 187 万人增加值 2024 年的 413 万人,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480 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2.2 素质培训强势崛起,升学培训需求强劲

“双减”前,学科培训是校外培训的核心内容,尤其是语数外的培训贯穿了从 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的全过程。“双减”后,学科培训受到严格限制,培训机构纷 纷转型,聚焦学科素养、素质教育等,如好未来的学而思素养、昂立教育的 hello 科学等,同时打通升学链,积极发展面向中高考的素质教育升学辅导。近几年,素 质教育可谓一枝独秀,强势崛起,艺术、体育、STEAM、营地、研学、素养等素 质教育快速发展,且上海中考有综合素质评价,增强了素质教育参培的主动性和粘 性。根据多鲸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24 素质教育行业发展趋势报告》,素质教育总 市场规模=校外市场规模+校内市场规模,其中校外市场规模测算以“市场规模= 在校生人数*渗透率*年客单价”进行估算,并假设 2023 年学前至高中人数 2.31 亿人,参培率 24%,客单价 6229 元/年,测算出 2023 年我国素质教育校外市场 规模 3454 亿元。同时,多鲸教育研究院结合专家访谈数据,2023 年校内素质教 育市场约等于校外素质教育市场的 45%,测算出 2023 年素质教育总市场规模约 5008 亿元,并预测未来几年仍保持较快增长,即 2024-2027 年素质教育总市场 规模分别为 6463 亿元、7825 亿元、9101 亿元和 10536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23%、21%、16%和 16%。

随着中高考人数增加,以升学为导向的校外培训需求增加。根据观研天下研究 报告,2022-2023 年我国高中学科参培率分别为 20.2%和 20.9%,在“双减”背 景下,学科校外培训控制较严,但高中学科参培率不降反升,显示出以升学为导向 的校外培训需求释放。观研天下研究报告显示,2024 年我国高中学科培训市场规 模达 1470 亿元,预计到 2032 年我国高中学科培训市场规模达 2419 亿元,呈现 出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一是高中适龄人口快速增加,预计到 2032 年适龄人口数 量(对应 2015-2017 年出生人口总和,这三年出生的孩子预计 2032 年在高中读 书)5164 万人;二是参培率有望持续提高,考虑到高考人数增加、高考复读生增 长和中职考生群体扩大,升学竞争增加,以升学为导向的校外培训有望持续走高, 预计到 2032 年高中学科参培率有望提高至 27.2%;三是参培人均支出走高,2022 年高中学科培训人均支出 12208 元/年,预计到 2024 年达到 14152 元/年,预计 到 2032 年提高至 17242 元/年。

国内中高考竞争越来越激烈,出国留学成为家长和学生的一种选择。2000- 2019 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从 3.9 万人增加至 70.35 万人,复合增长率 6.46%。 2020 年受中美经贸关系和公共卫生事件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急剧下降, 但之后持续增长,2023 年再次挑战前期新高。根据教育部数据,2020-2023 年我 国出国留学人数分别为 45.09 万人、52.37 万人、66.12 万人和 70.3 万人,若包 含短期交流、访问学者等项目,2023-2024 学年期间总量可能接近 100 万人,出 国留学恢复性增长。从出国留学的国别选择来看,美国仍是中国大陆留学生第一选 择,但人数显著下降。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最新发布的《2024 美国门户 开放报告》显示,2023-2024 学年中国大陆在美高校读书学生为 27.74 万人,占 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 24.6%,较 2019-2020 学年峰值相比下降近 10 万人,中国 首次被印度反超,结束了连续 14 年的留美第一生源国地位。但英国、澳大利亚、 新西兰、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增长较快,并成为这些国家留学第一生源国。根据 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 HESA 数据,2023-2024 学年在英国读研究生的中国内地学 生人数已达到 88755,比 2020-2021 学年增长 6%,相较于 5 年前,增长 46.36%。 澳大利亚 2023 年新批准的中国内地学生签证数量达 70834 个,同比增长 42%, 中国内地学生占比达到 21%,位居第一

2.3 行业竞争格局生变,存量竞争+剩者为王

“双减”带来了教培行业的供给侧出清,大量存量机构跑路、收缩、退出和转 型,教培行业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均出现供给侧出清。同时,《管理条例》关于关 联交易、资产证券化等方面的严格规定,资本导向型的新进入者大幅减少。因此, 教育行业整体进入存量竞争+剩者为王的阶段。教育行业具有典型的“大行业、小 公司”的特点,“双减”前各路资本争相进入,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但行业商业模 式和盈利空间仍然较好;“双减”后,教育行业进入存量竞争+剩者为王的时代,随着市场需求的逐步释放,行业供给也明显增加,但主要局限于行业龙头、区域龙 头的复点+新开,名师工作室、有“神秘考”等升学通道的中小机构,名师工作室 和“神秘考”机构供给缺乏弹性,不大可能跨区域扩张,之前“跑路”的机构和以 资本为导向、并寻求资产证券化退出的机构很难回归或入局。行业竞争格局已经从 “行业龙头+区域龙头+资本导向的教育机构+名师工作室+有升学通道的机构” 演变成“行业龙头+区域龙头+名师工作室+有升学通道的机构”,且当前的行业龙 头、区域龙头和之前的相比也发生“量变”,机构数量下降较大,市场真正进入了 存量竞争时代,并呈现剩者为王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经历了“双减”没有“跑 路”,仍然“活下来”的,且依然从事教育服务的教育公司都是具有竞争力,随着 教育市场的复苏,这些公司能够充分享受时代红利,实现高质量发展